The West End

发个关于the West End的帖子有兴趣的一起聊聊吧。


作为一个从十几岁开始学美声,唱《Habanera》《致音乐》的人来说,我曾经对自己对音乐剧的喜爱也不是很理解,哈哈。

这里感觉首先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美声唱法和剧场唱法(music theatre)的区别。

美声唱法需要非常严格的vocal training:对于使用气息,声带甚至身体的姿势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以歌剧作为目标的美声唱法训练 - 声音的质量是最首要的。一切techniques都服从于音质。吐字不是不重要,但是确实是其次。因为对声音的要求和音域的跨度,在歌剧中时常会有可能做不到完全吐字清晰的词句。情感就更加次要一些,虽然说,我坚信好的声音自身就带有极强的表现力。
通常歌剧院能容纳1000-3000左右的观众,想要在没有麦克风的情况下让声音可以完好地抵达每一个观众,对声音的要求是必须的。

剧场唱法,也就是音乐剧里所用的唱腔,其实没有一个一定的genre。通常一个cast里(尤其是在更传统的音乐剧里)要求有起码几个“Legit”歌手,也就是受过美声训练的歌手。另外会有一些“Belting”歌手,也就是把胸腔声音提升到头顶发出很高的的音,多在群唱里面。根据音乐剧本身,或者甚至cast的需要,音乐剧里用到的唱法多种多样,常有大量的现代唱法。因为在音乐剧里,对声音的要求虽然有,但是这要求的高度远远达不到美声/歌剧唱腔的高度。对于音乐剧来说,对角色的表现,感情的诠释,对舞台效果的追求,对观众的感染才是首要的。


打个有点俗的比喻,相对于歌剧来说,音乐剧是属于“人民”的戏剧。The West End的历史见证了也推动了音乐和英国社会的联系。它的每一次起落都嵌在时代背景上面。今天熙来攘往,华灯璀璨的Theatre Land其实不仅仅是一个肤浅廉价的娱乐场所,它有自己的故事,也记载着很多人的精神,梦想和追求。

写到这里,发现能够把自己对于the West End的感触完全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对它的喜爱从读书的时候就开始了,那里有我每年不看一次就觉得一年没过完整的剧,有我和朋友,和我的老公非常美好的回忆。甚至可以说,the West End是我毕业以后决定留在伦敦的原因中很大的一部分。

这个帖子里面我打算聊几个比较流行的音乐剧,主要限于英国本土出产的,但是也会有一些从百老汇出口过来的。因为时间限制,我可能没法写得太多,太快。假如有人有兴趣的话,就慢慢写一写。

说实话,我很久没有用中文写过什么东西了,包括日常发WhatsApp,所以应该文采欠奉,也请多包涵。


写在最后,关于Powerapple和这里之间的争论,虽然我并不是局中之人,但是我想说,假如你在英国生活了多年,而且经历比较positive,那么我想你也会喜欢这个小小的岛国包容的心态。对于持任何观点的人来说,包容都并不是表面功夫,而是对于和自己不同的客观存在的起码尊重,还有对于别人的自由的尊重。这种包容所解放的,首先是自己。

希望音乐可以给人带来好心情。


Photo credit: Oli Scarff, Getty Image

19 个赞

我是进来学习的。

3 个赞

人才倍出的鱼薯饭啊……我要置顶此帖。

2 个赞

太棒了,终于有人开贴聊音乐剧了。
The West End 真是伦敦的宝藏,英国很多其他城市也有各种小剧场,都超级棒。我喜欢看音乐剧,也经常带孩子看各种剧。我前几天准备开个贴聊这个话题,但担心自己太业余,就放弃了。终于有专业的给我们开贴了。鱼薯真是人才汇集的地方。

7 个赞

楼主姐姐真的太仙了,还学过美声!我特别羡慕在音乐艺术方面有训练和追求的人,知道怎么去欣赏打开的是一个新世界。这些年我也看过西区的一些剧,但可能每部剧genre是什么都没有清楚,且不太懂得切入欣赏的点是什么。搬个小板凳听楼主姐姐分享

2 个赞

什么也不懂的飘过

1 个赞

忽然发现我起的标题起得有点太大了,the West End不仅仅是音乐剧的土壤,也是话剧活跃的地方。而我只对音乐剧比较熟悉。话剧也看过一些,但是没有积累到能够写点什么的程度。假如有人喜欢话剧,愿意一起聊聊或者介绍一下,非常非常欢迎。

想到聊音乐剧,很难决定是以年代,类型还是创作者来排序。所以干脆就从最耳熟能详的几个剧开始吧。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Ps,确实不是“专业人士”,只是个爱好者。大学我读的专业和后来的工作与音乐真的搭不上边,所以不要有太高的期待值 :sweat_smile:


说到在the West End最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剧,一定不能错过的是Oliver!
它改编于狄更斯的原著《雾都孤儿》,我想很多人应该对原著都比较熟悉。

Oliver! 音乐剧1960年在Wimbledon Theatre初演,后来就迁到了现在的The Noël Coward Theatre(以前曾经叫The New Theatre),在那里演出了2000多场次,直到1966年。之后在70年代(The New Theatre),80年代(The Aldwych Theatre),90年代(The London Palladium)以及2000年以后(The Theatre Royal)都被反复重新演出,每次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在Oliver! 2009年的复演中,Rowan Atkinson担任了Fagin这个角色,但是可惜,之后同一年他因病无法继续,还记得我和老公知道错过了看舞台上的Rowan Atkinson的机会时候那种遗憾的心情。Oliver!在the West End的最后一次复演在2011年初结束,之后在英国国内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巡回演出。下次回归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提到Oliver!,除了它多年来众星云集的cast,不能不提的是它的制作人Cameron Mackintosh。Mackintosh在the West End可以算是“教父”级的人物了。他制作或参与制作过38个音乐剧,其中包括在世界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英国制作- Cats(猫),Les Miserables(悲惨世界),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 Miss Saigon(西贡小姐)等等, 也包括和迪斯尼共同制作的Mary Poppins,和百老汇合作的Hamilton等等。
在90年代,他创建了Delfont Mackintosh Theatres集团,旗下拥有众多改建的新剧院。

年轻时的Mackintosh

为什么Oliver!在英国音乐剧史上影响力非凡呢?因为它是战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从the West End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造成巨大反响的音乐剧,是British musical的great comeback。

在二战后的大萧条里面,英国的音乐剧产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其一是传统的歌剧和音乐剧与当时的大众严重脱节。第二呢,就是百老汇在二战后美国经济飞跃的大环境下百花齐放,百老汇的制作在战后的十几年里完全占领了the West End。在Oliver!之前,英国本土的音乐剧在一些具有想法的制作人和导演手里(比如Joan Littlewood,之后有机会会说一说她)已经开始渐渐复苏,开始制作普通民众能够产生共鸣的作品了,其中一些也小规模地出口到过百老汇。但是几乎没有在别的国家引起太大反响。

Oliver! 在1963年登陆当时竞争激烈的美国百老汇后,一举获得票房成功。这从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的Britishness。除了票房成功之外,它在评论界也倍受欢迎,在1963年得到了10项Tony奖提名,并且获得最佳场景设计,最佳音乐导演和最佳原创音乐3个奖项。
1968年由音乐剧Oliver!改编的电影,一举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6项奥斯卡奖。

说到音乐剧,最不能缺席的就是音乐了。所以最后必须聊聊Oliver!的作词和作曲,Lionel Bart。Bart一个人承担了Oliver! 所有的创作。他是个可以用天才来形容的音乐人,Webber曾经称他为“现代英国音乐剧之父”。
Bart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家庭因为逃避Holocaust从乌克兰来到英国,他在伦敦的East End长大。为什么说他可以被形容为天才呢?因为他在创作Oliver!的时候,完全不识谱,不会读或者书写音乐,Oliver!里的音乐是他哼唱出来,由助手记录下来的。他的伯乐之一可以算是Joan Littlewood(又是这个女人)。

Bart

The West End第一个cast里面的Oliver Twist (Keith Hamshere)
Hamshereoliver

2009年Rowan Atkinson扮演的Fagin
ents 4-1.jpg.gallery

Oliver! 2009-2011最后一次在the West End复演时的集锦。这个稍微能给没看过现场的朋友们一点这个音乐剧现在的感觉。

两个比较熟悉的音乐片段(来自1968年的电影改编)

Food Glorious Food

Consider Yourself

要出门了,先写这么多。

10 个赞

神仙姐姐文笔真好,写的东西排版结构清楚,内容又如此上乘!很遗憾以前都没听说过Oliver!, 就已经停演了。Mackintosh太神了,这么多神剧都是他制作的

4 个赞

高质量的营养贴,我要留着慢慢看。

3 个赞

刚刚到家编辑了一下上面那楼的一些typos。
另外加了一个Oliver! 2009-2011年之间在the West End复演时的集锦,毕竟60年代的改编电影也许不能反映这个剧这些年来在坚守初衷的同时进行的不断革新。(链接见上面一楼)xx

5 个赞

我也希望它能快点回归 :slightly_smiling_face:
其实你到YouTube搜一搜,可以找到Oliver! Musical的视频,或者其它地方应该也能看到它,尤其是最新一次复演的recording。但是看到你说,你也喜欢音乐剧,你肯定知道看现场和看recording真的差别挺大的。
希望Covid过去了以后,Oliver!能回来一下。

6 个赞

看你提到了Miss Saigon,能详细介绍一下吗?西贡小姐,作为现代版的蝴蝶夫人,在当前舆论大环境下,是一部蛮有争议的音乐剧。几年前在伦敦看过,音乐和舞蹈很美。印象最深的是撤退时直升机缓缓降落在舞台中央的场景,那种混乱,紧张,绝望,还记忆犹新。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剧,我也没有觉得是在宣扬白人的高贵(很多负面评级好像在这里)。历史终究是历史,要放在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中去体会,而不是用当今的观点来返回到历史去解读。

5 个赞

我来英国看的第一场音乐剧就是雾都孤儿,时间太久远了,现在印象倒是不深了。印象最深的是歌剧魅影,那时还在上学,看完了领会了爱情就是让你爱的人获得幸福,哪怕是放手让其和别人走。

4 个赞

好,有时间写一下Miss Saigon。
它描写的是越战悲剧,就像你说的,像是蝴蝶夫人的现代版。因此里面的女性悲剧我个人不认为是贬低亚洲或者女性,而是对战争对人性的挑战的谴责,现实应该远比戏剧残忍。英国的文艺界完全不“吝啬”于对战争的谴责和反思,印象中60年代就有一部讽刺一战的音乐喜剧,当时也是空前成功,第一个cast里面记得还有Maggie Smith,回头我去找找名字。
你说的争议应该是源于演员的选择吧。The West End的original cast里面Jonathan Pryce饰演the Engineer(这个角色在原著里应该是一个法国越南混血)。这个演员的选择在英国没问题,但是到了百老汇以后,遭到了美国亚裔团体的激烈抗议,认为Jonathan Pryce作为一个白人演员,在脸上涂上油彩饰演the Engineer是对亚洲人极大的侮辱。
话说,Jonathan Pryce之前是在RSC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演话剧的演员,当时刚刚进入音乐剧界。我记得在哪个访谈里面看到他回想当时的经历,大意是说对于这个争议挺无奈的,在80年代的RSC,有色人种演员饰演白人角色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 在英国这边的戏剧圈子里,谁有talent就用谁,很少对肤色上纲上线。但是到了百老汇那边,这个剧就被无限地“政治正确”了。
这个事件的后续因为是好多年前读到的,所以印象不深了,印象中是Mackintosh因为艺术创造的自由受到限制,要把Miss Saigon撤出美国市场,但是最后好像还是在各方面妥协的情况下演了一段时间。具体的我下次再去看看。

越战对美国大众的影响远远大于它对英国大众的影响,我想,这是这个争议的大前提。另外Miss Saigon在1991年去到百老汇。时代背景关键字,1990,海湾。
我觉得美国的政治和人口结构决定了它是一个什么都非常“激烈”的国家。不想讨论政治,只想说,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样的环境很精彩很可爱,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样环境比较累。

哦对,PS, 当时the West End的原班cast里面Kim是由Lea Salonga扮演的。我真的太喜欢她了。她是我最喜欢的Eponine,就是我心目中的Eponine,虽然她是个亚裔,哈哈。可惜只在Les Mis10周年纪念音乐会的DVD里面看过她的Eponine,后来她又在25周年还是30周年的纪念音乐会里演出了Fantine。
Ps 为了不产生歧义导致伤害不太了解Les Mis的朋友,说一下以上这段话的意思:Eponine这个角色本身的种族不是亚裔,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心目中最好的Eponine是Lea Salonga饰演的这一版。

顺便发一张晚上带小妞去看烟花的照片。

4 个赞

仙女,最近我在吃瓜,脑子有点快转不过来了,这样说吧,我家大大小都爱看音乐剧,可惜我们不在伦敦所以选择有限,去伦敦专门看过查理巧克力工厂,在周围附近几座城市看过雾都孤儿,狮子王巡回演出等,我想去伦敦看悲惨世界被疫情给耽搁了。

3 个赞

仙女你慢慢写 。 我慢慢看。

2 个赞

拜托大家别喊我“仙女”了哈哈,就“这位女网友”吧! :sweat_smile:

谢谢这么详尽的介绍,我是2015年看的,真不记得Kim的演员是谁(外行看热闹:sweat_smile:)。其实这个剧的争议还在于内容的racism 和sexism. 但我真没没有这感觉。继续等你的好文。

2 个赞

2015年已经早就不是Lea了。她是1989年伦敦cast原班人马里面的Kim。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