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

一九三五年七月,钱钟书不足二十五岁,杨绛二十四岁略欠几天。
他们结了婚,钱钟书以清华公派生,杨绛以随夫旁听生身份到英国牛津求学。
一九三七年五月,他们的女儿钱瑗出生,之后随父母到法国巴黎读书。钱瑗两岁的时候,一家人回国。
岁月流转,时代浮沉,这个知识分子家庭几经辗转跌宕,贫病颠沛,终于在一九七七年,也就是钱钟书六十七岁,杨绛六十六岁的时候,他们才在北京三里河有了第一个安定的家。那个时候,钱钟书在参与「毛主席诗词」英文版的翻译工作。杨绛在翻译「堂吉诃德」的中文版。钱瑗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一九九四年夏,钱钟书因病入院。一九九五年冬,钱瑗亦入院。三人分居三处。
一九九七年早春,钱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钱钟书去世。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二零零三年,杨绛出版了记述她和钱钟书、钱瑗一生的「我们仨」。
这是我这些年看过最忧伤的一本书。
也是最美好的一本。
杨绛夫妻一生坎坷,但不论何种境遇,他们都坚持读书和工作,并以此为乐。
杨绛夫妻和他们的女儿钱瑗,三个人的一生,自始至终,相爱相亲。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读书人的乐趣。
钱瑗先离世,钱钟书送走了自己的女儿,然后去世。
杨绛在钱瑗和钱钟书去世之后,又独自生活了十八年,于二零一六年离世。
那是多么寂寞的十八年。

4 个赞

鲁迅《华盖集》-论吵架王的自我修养。

1 个赞

图片

一本非常好的工具书,具体的介绍了各种读书的方法以及不同类型的书籍应该用那种方法读。

4 个赞

最近粉袁老师,到处找他的书。 这两天下载看的这本,看了几页,觉得通俗有趣,浅显易懂,推荐给大家。
图片

2 个赞

推荐一本关于大脑科学的书,如何提高大脑的效率,和克服用原始大脑抄捷径的思维方式(偏见的来源),在数字化时代显得特别有意义。

4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