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怕了吗?

我看好三哥哟!:rofl::rofl::rofl::rofl:

三哥带领着自己本队,加黑人绿绿军团和毛子血战到底

历史文件不具有现实意义:joy::joy:

我不太理解为什么现在中国人这种明哲保身精致利己的的劣根会写到基因里去,一个行人道的再普通不过的行为都会被揣测为是因为有什么利益。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春秋时期有个故事,晋国上卿赵盾为被大将军屠岸贾所陷害,全家三百余口被杀。为了斩草除根,屠岸贾下令在全国搜捕赵氏孤儿赵武。赵家门客程婴,老臣公孙杵臼,晋公主,韩厥为了救出赵武先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据传,赵家的门客程婴在搜捕中扮作赵武,成功骗过了屠岸贾,然后将赵武藏匿起来。但在屠岸贾的追查下,程婴被逮捕并斩首。此后,公孙杵臼策马横跨淇水,与追兵拼死搏斗,以自己的生命保护赵武逃脱。赵武在公孙杵臼的帮助下,最终逃到了秦国,成为一名将军。这个故事,被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更多的细节在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有记载。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去研究为救赵氏孤儿而死去的人是否在追求什么利益,但是我知道老祖宗这种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对西方有着几百年的影响,

13世纪,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将这一段历史写成了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就这样,这个中国历史中的故事不仅走向了舞台,还走向了世界。
1732年,法国传教士马若瑟(Joseph Henri Marie de Prémare)为法国汉学家艾蒂安·傅尔蒙(Étienne Fourmont)翻译了《赵氏孤儿大报仇》。
1735年,马若瑟翻译的剧本发表在由法国传教士和汉学家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主编的《中国通志》上。
1753年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就此改编了《中国孤儿——五幕孔子之道》。
1755年10月,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在巴黎剧场上演。
1759年英国推出了由爱尔兰剧作家阿瑟·墨菲(Arthur Murphy)根据伏尔泰的版本改写的《中国孤儿》。这一在伦敦皇家剧院上演的充满东方色彩的悲剧,同样获得了很大成功。

几百年来,《赵氏孤儿》在西方的流行,是欧洲向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学习思想、伦理、道德和文明的一个最好范例。如果问为什么英国宁愿自己挨核弹也要援助别人的原因的话,我想可能英国人汲取和传承了中国老祖宗的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价值取向,而这价值现在在我们这些不孝子孙身上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仅是明哲保身,精致利己了。

如果有机会去伦敦的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里面有一幅身着中式绣袍的西方美女油画。画中是英国18世纪著名女演员玛丽·安·叶茨(Mary Ann Yates 1728-1787)。她穿的正是英国版《赵氏孤儿》话剧中的演出服,她扮演的是女主角曼丹(Mandane)。

4 个赞

如果不双标那也无可厚非,可是他们这种明哲保身精致利己却不用在发动侵略的大鹅身上,给钱给粮之外还给无人机,这就不说是火上添油了

圣上会,义无反顾!上不封顶!
他帮大鹅的时候有管过自己的娃是否快断气了?

1 个赞

拯救大兵瑞恩 也是这种spirit。

就是英国是北约组织一员,牵一发动全身发展成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个不仅是经济利益主要还有生命和后战争影响。北约没有哪个国家真愿意,在还有旋转余地下,别说开那第一枪,就是回击都确实迫不得已。
现在就是博弈,看谁吓得住谁。

2 个赞

个人来说 我不接受不文明的苟活 不管哪种形式

2 个赞

精致个屁, 什么时代这样的人都是窝囊废,三姓家奴